青少年和五六年級是許多父母,召會服事者,甚至是師長眼中的"燙手山竽",卻又是"心中最軟的那一塊",又愛又恨的情節糾結不已。
我自身的成長背景,讓我稍能體會"燙手山竽"們。他們要的是--愛,關懷,同理,體諒。這些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不容易,因為大人也都有自己的心情故事或是外在事物要忙碌,有時候連大人的情緒都是需要被照顧的,大人們很需要"團隊","同伴"一起聯合"作戰"(有點暴力😅),彼此扶持~
有人說他們是Z世代,他們也真是來到世代的末了。他們出生在網路世代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比Y世代少許多。因此與與人互動時,常會有"失溫"現象,少了一些人情味,缺了一些溫度,取而代之的是"酷"--Cool,這個字很多時候被當作是稱讚的字眼。
最近看到一位青少年熱愛科技產品,裝置在他手上,不是只有手游功能,他能善用科技讓自己苦悶的考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,用英文介面操作,強化英文學習,研究如何讓那個小玩意"任他擺布"--古典音樂,報時,當鬧鐘....(還有許多的功能)。他也是文青,喜歡文學與歷史,能夠侃侃而談也很會分析不同的作者對歷史的詮釋。在媽媽眼中,他是個很獨立的孩子,對他不會太多的干涉,可能也干涉不了😀。媽媽對他的愛和關心常溢於言表。
這孩子還有一個特別的點就是常在外面,寒暑假,連假,周末,常在外面或是外宿同學,同伴家。一次他提及,這樣做是為避免和媽媽過度頻繁接觸,而有口角。每次的爭執,難免新仇舊恨一次湧上,就會很難收拾。我個人覺得他這樣的舉動蠻有智慧,媽媽也是很開明,肯放手。
這個孩子算是我家常客,我們都很喜歡他,有禮貌,開朗,容易融入,最重要是和我家兒子很能互動,或許大多的互動在人眼中是很"屬人",但是多少他們還是有屬靈的互動。可喜的是,這弟兄從不聚會到參加主日聚會,他在我家多少可以感受到聖徒們(尤其年輕人居多)的人來人往,如果有需要的時候,他也會一起有禱告或是讀經。或許他和媽媽互動目前受到某種限制,可是他在我們家還滿自在的。所以家長需要"團隊"",需要"同伴"。
他和兒子能彼此為伴算是"共生"狀態,他們年齡相同,性情相似,性格雷同,各自在家裡沒什麼伴,他是哥哥,下面一個妹妹,爸爸長年在大陸工作,和媽媽互動目前處在尷尬期。兒子和我們互動是可以的,會和我們分享生活大小事,一些是他自己說,一些是我們要主動關心詢問,但是很能和他互動的二姊去讀大學了,住姊妹之家了,所以兒子在家就少了相仿年紀的伴,他和這位同伴剛好形成共生模式",還不錯。
青少年處於"轉大人"階段需要被尊重,被關懷,被引導,這些環節要連結得好,還真的需要一些智慧,大人們需要彼此幫補,並肩合作,才能幫助他們"轉大人"轉得好。他們也需要有合適的伴,一同往前,求主祝福青少年和家長們都得著安息與力量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